每对夫妻都希望白头到老,但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对夫妻劳燕分飞。我们如何求爱、如何选择伴侣、如何结为夫妻;为什么有些人会出轨,为什么有些人会离婚;未来的婚姻与爱情又将会以什么样的结局收场……
本文作者费舍尔博士,是美国生物人类学家、金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交友网站Match.com首席科学顾问,她剖析了人类情爱行为的进化,研究了五十八个社会中的结婚与离婚的案例,她认为并不存在什么“七年之痒”,取而代之的应该是 “三年或四年之痒”。通常离婚发生在婚姻早期,并且在婚后三到四年时达到峰值,这之后随着婚姻年限的增加,离婚率逐渐回落。而女性的经济独立,被列为当下离婚率上升的首要因素。
但是费舍尔博士对人类婚恋的未来也保持乐观,“如果人类这一物种想要存活下去,往后的一百万年,我们还是必须坠入爱河,并与对方结为终身伴侣。”
一、为什么是他(她)?
“只需一眼,我已无言,笨嘴拙舌,浑身哆嗦,肉躯之下,暗火烧灼。”两千五百年前,生活在希腊莱斯博斯岛的诗人萨福将这样几句诗作为一首歌颂爱恋的诗的开篇。
浪漫的爱、执拗的爱、热烈的爱、身陷爱河、深深迷恋,或者随便怎么形容——几乎所有人都懂这种感觉,那种幸福感,那份煎熬,那些个无眠之夜与坐立难安的日子。被喜出望外或惴惴不安的情绪所包围,你在课堂或办公室里做着白日梦,忘记取外套,开车时错过拐弯的路口,频频查看手机,心里盘算着该说什么好——就像着了魔似的,期待着下一次与“他”或“她”邂逅。
而后,当你们重逢时,他哪怕最微小的动作都能令你的脉搏停止跳动;她的笑容令你神魂颠倒。你做傻事,说痴话,捧腹大笑,晒自己的糗事,整晚不停说话,拂晓时还在踱步,不时与爱侣又抱又亲——你已深陷狂热,喘不过气来,沉醉于无比的幸福之中,整个世界都已抛之脑后。
01 体味诱惑
爱情可能部分是被我们与生俱来的特质之一的嗅觉所触发的。每个人身上的气味都略有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气味印迹”,同我们的嗓音、双手与才智一样独一无二。刚出生的婴儿可以通过气味识别自己的母亲,长大以后则能够辨别出万余种不同的气味。因而如果我们追随本性,很可能被气味所诱惑。许多生物使用气味来引诱异性,对此,十九世纪法国生物学家让·亨利·法布尔再清楚不过。法布尔曾找到一只漂亮的天蚕蛾茧,将它带回自己的乡间小屋,当晚将其留在书房内。第二天早上,一只雌性天蚕蛾破茧而出,蜕变使它美丽异常。法布尔将它置于笼中。令他惊奇的是,那晚有四十只雄性天蚕蛾鼓翼挥翅,从打开的窗户外飞进来,向这只单身雌性求爱;而后的几晚,又有超过一百五十只雄性天蚕蛾前来求偶。这只雌性天蚕蛾膨胀的腹部释放了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分泌物——一种信息素,正是这种味道招来了乡间方圆一英里之外的追求者。
自法布尔的实验之后,又有二百五十余种使用气味诱惑异性的昆虫和许多其他动物陆续被发现。其中一些气味,在形形色色的人身上都能觅得其踪,如古希腊人、古印度人以及中国古代人,他们利用这些气味,将心上人迷得神魂颠倒。
人类体内可能也会制造一些厉害的刺激嗅觉的成分。不论男女,在乳头附近的腋窝处和腹股沟处都有顶泌腺,青春期时会变得很活跃。这些“香盒”与覆盖了大部分身体并产生无味液体的汗腺不同,它们的分泌液在皮肤表面与细菌相结合,散发具有强烈刺激性的臭汗味。
波德莱尔认为,人类的灵魂居于情欲的香汗之中。十九世纪法国作家乔里·卡尔·于斯曼曾跟随田间的女性,闻她们身上的味道。他写道,女人腋下的气味“轻而易举就能释放男人心中的野兽”。拿破仑对此深表同意。据传拿破仑曾写信给他的情人约瑟芬,说道:“我明晚到巴黎。别洗澡。”
通常在希腊和巴尔干半岛的部分地区,有些男人在节日期间会在腋窝下夹块手帕,并将这带有他们体味的象征赠予心仪的舞伴,因为他们坚信女人会点头答应。实际上,全世界都曾用汗水作为调制春药的一味配方。在莎士比亚所在的时代,女性会将削了皮的苹果夹在腋下,直到体香渗进苹果里,随后会将这只“爱果”送给情人吃。此外,一份由美籍加勒比裔移民编写的食谱这样写道:“准备一份汉堡肉饼,用自己的汗水将之浸湿,烹调后给心仪之人享用。”
那么,男人的体味真能唤醒女性身上的罗曼蒂克情愫吗?
也许真的可以。 男性身上的新鲜汗味能使女性体内促黄体素水平上升,从而激发性欲。 而女人身上被称为“催情素”的阴道分泌物气味,则能增强男性的睾酮活性,触发男性的性欲——尤其是女性排卵期间产生的分泌物,效果更佳。而后,随着体味打了头阵,在性爱过程中对于生殖器的刺激会促使大脑中掌管爱情的部分增加多巴胺的循环,进而有可能将人推入爱情的大门,坠入情网。
02 爱情地图
人类被“他”或“她”迷住,主要是缘于一项比体味重要得多的身体机能,那就是所谓的“爱情地图”。早在你把目光锁定在雷而非比尔,苏而非塞西莉身上之前,你就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地图,一份下意识列出的理想伴侣全部特征的清单。
儿童在五至八岁间(甚至更早)会根据所处家庭、朋友关系、个体经历和一些偶然的联系而绘就这些爱情地图。 举例来说,你在幼年时习惯了家里总是吵吵闹闹或死气沉沉,习惯了母亲倾听你、训斥你、爱抚你的方式,习惯了父亲开玩笑、走路和说话的样子。朋友和亲戚身上特有的脾性让你觉得他们很有魅力;还有一些则会让你联想起不好的经历。渐渐地,这些记忆在你脑海中形成一种模式,一种潜意识里让你性欲退却或激增的模板。
长大以后,无意识的爱情地图开始成形,心中对理想爱侣各方面拼接起来的最初形象显现出来。 到了青春期,满脑子装的都是性欲,这些爱情地图于是固定下来,变得更加具体,比如对方的体型、年龄、兴趣爱好、怪癖、幽默感和个性等细节。你在心中勾勒出理想伴侣的形象,还会构想一片优雅的场景,不论是你们之间的交谈,还是性互动,都能激发你的兴致。
所以,你在教室、购物中心、办公室、咖啡店、派对或活动中遇见真爱很久之前,其实已经设定了理想爱侣的一些基本特质。一旦你发现有谁符合这些要素,你就会爱上他(她),并将心上人与你独一无二的爱情地图进行比对。一般而言,心上人与真正的理想伴侣相去甚远,但你却对这些矛盾之处视而不见,执着于自己的设想。
这些爱情地图因人而异。有人会被西服或医生制服所撩拨,有人会因大胸、小脚或爽朗的笑声而“性起”。她的嗓音、他的笑颜、她的情感联系、他的耐心、她的率性、他的幽默感、她的兴趣爱好、他的抱负、她的协调能力、他的个人魅力——许许多多既明显又微小且潜意识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使某人比其他人更具吸引力。
对于未来潜在爱侣身上应具备哪些令人倾心的特点,我们都能说出一二来,而潜意识里则可以发掘更多。
03 长相与有钱
然而,美国人对于伴侣的喜好有一定模式可循。在一项针对怀俄明大学一千零三十一名在校白人学生进行的测试中,男女生均列出了他们认为具有性诱惑力的特质。他们的回答证实了你的预测。 男生偏爱金发、碧眼、肤白的女性;而女生则喜欢肤色较深的男人。 不过测试结果也有令人意外的地方:很少有男生喜欢“波霸”或身材苗条、假小子般的女性身形,也几乎没有女孩子喜欢特别夸张的“肌肉男”。 实际上,不论男女都更喜欢平平常常的人。太过矮小、太过高大、太瘦弱、太“健美”、太苍白或太黑——单方面过于突出都会遭到嫌弃。
普通人胜出了。 其实最近心理学家挑选了三十二张美国白人女性面孔的照片,通过电脑,对她们的面部特征进行了平均化处理,随后将这些合成后的图像给校园里的同龄人看。在九十四张真实女性的面部照片中,仅有四张被认为比合成照片更具吸引力。
对人体进行修饰以触发浪漫爱情的方法不胜枚举:拉长脖子、塑头型、磨牙齿、穿鼻环、疤痕累累的乳房、烫伤或“晒黑”的皮肤、让人寸步难行的女士高跟鞋、某些新几内亚部落男人套在阴茎上的零点六米长橙色葫芦质保护套,以及伊丽莎白时代的名士们染成紫色的胡子。“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真是有道理。
是否好看、是否具有性魅力的标准虽然千差万别,但人们对于点燃浪漫爱情的因素还是有一些广泛共识的。全世界的男女都喜欢面容清秀的人,都会被将自己捯饬得白白净净的对象所吸引。多数地方的男性都喜欢丰乳肥臀的女性,而不是瘦巴巴的。
长相很重要。有钱也很要。
通过一项对来自三十三个国家的三十七名受访对象的调查, 心理学家大卫·布斯揭示了男女在性倾向上的鲜明区别。从祖鲁村落到巴西城镇,男人都喜欢朝气蓬勃、体态匀称的青春玉女,反观女性,她们则偏爱家底殷实的有钱男人。美国人在这点上也不例外。年轻女孩往往会迷上开靓车的小伙子,年纪较大的女性会更看重男人是否有房有地或其他财产。由此可见,对许多女人来说,温文尔雅的诗人不及迟钝却富有的银行家来得更有魅力。
这种男女不同的偏好恐怕是内生的。爱上一个能生下健康后代的女人,对男人传宗接代是有好处的。 年轻、光洁的皮肤、一对明眸、一头秀发、一口皓齿、体态丰盈,再加上活泼的个性,无不说明身体健康——这份活力对男人传承香火极为重要。 而女人爱上的男人如果有资源、有能力养得起她和她未来的孩子,对女人传宗接代也是有好处的。 正如十六世纪法国散文家蒙田总结的那样:“不管嘴上怎么说,结婚不光是为了我们自己,还为了后代,甚至主要是为了后代。”
二、为什么不再是他(她)?
“哦,请坚强点眼睛,你爱的人,转眼就离你而去。”生活在埃及西部沙漠的中年贝都因妇女萨菲亚强忍着泪水,在人类学家里拉·阿布-卢赫德面前背诵了这首伤感的小诗。
一年前的一天,她正在烤面包,共同生活了差不多二十年的丈夫来到她跟前,告诉她:“我要休了你。”当时萨菲亚表现得很超脱,满不在乎。
一年后,她仍装出一副无动于衷的神情,告诉卢赫德:“他说要休了我的时候,我根本无所谓,反正我从没爱过他。”然而,萨菲亚只是在掩盖她的绝望之情。只有这首小诗,才能寄托她内心的脆弱、渴望和不舍。
01 人为何离婚?
大吵一架、双方说话没分寸、缺乏幽默感、老是看电视、听不进对方的话、喝醉酒、排斥性生活— 男女对于为何离婚所给出的原因与他们一开始结合的动机一样多。不过,全世界的人选择离婚的原因总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
其中,婚外情高居榜首。人类学家劳拉·贝齐格在研究了一百六十个社会的情况后得出结论:明目张胆的出轨行为,尤其是妻子的出轨,是夫妻双方闹离婚的最常见的理由。排名次席的是不孕不育,位居全世界离婚理由排行榜第三位的是家暴,尤其是丈夫家暴。这之后还有一大堆原因,比如配偶性格不好,或者品行不端。其中一些包括脾气臭、爱吃醋、话多、唠叨、不尊重人、妻子懒惰、丈夫对家里不管不顾、不愿行房、爱斗嘴、经常不回家以及和情人私奔等。
对于出轨和不孕不育排名最高,我并不惊讶。达尔文曾立论称,人们结合的首要目的就是生育后代。毋庸置疑,许多人结婚是为了寻找一个比较有财力的配偶,或者多生孩子,这样等他们老了就有人赡养;还有人结婚是为了巩固与亲戚、朋友的关系,或者找寻同伴一起对抗敌人;今时今日,不少人结婚是为了将爱情修成正果。但贝齐格证实了达尔文的看法:离婚的主要原因与性和繁衍密不可分。
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多数处在生育年龄的离异人士会复婚,或者再娶。的确,大部分人都是这么做的。
如今,不少男女选择同居,或者结成其他形式的正式关系, 却不会在离婚后再婚。不过,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罗斯·克莱德却提出:“多数人在首次婚姻破碎之后还会再婚。”有大量研究表明,离婚与再婚是一种普遍的跨文化现象。
尽管梦想破灭,对往日里的大吵特吵记忆犹新,而且势必意识到婚姻或同居关系烦人、无趣、痛苦,但是大部分离了婚的人还是会再度坠入爱河,要么复婚,要么与新伴侣重新开始新生活。我们似乎对下一位对象永远都持乐观态度。
02 上班族女性
在男女不需要彼此依赖以求生存的地方,糟糕的婚姻随时可能结束,而且往往如此。
个人经济独立带来的是离家出走的自由。要是夫妻需要互相依靠才能生活,那么离婚率便低得多。至于经济独立与低离婚率之间的关联,最值得注意的例子是工业化之前的欧洲,以及任何依然用犁耕地的农耕社会,譬如印度和中国的某些地区。历史上,信仰基督教的欧洲人离婚率较低,有人将其归结为宗教原因——这么说不难理解。耶稣禁止离婚。
然而,文化往往可以对自然法则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前工业化的欧洲社会之所以离婚率低,还因为一项躲不开的生态现实——务农的夫妻只有彼此扶持才能活得下去。生活在农场上的农妇要靠丈夫搬走石块、砍伐树木和犁地;而丈夫则需要妻子播种、除草、采摘、清理和储存菜蔬。地要两人一起种才行。
更重要的是,谁选择出走,谁就得净身出户。夫妻双方都做不到收割一半的麦子,然后搬家。从事农业的男女一辈子与土地为伴,被牢牢捆绑在一起,只同几个固定的亲属往来。鉴于上述生态条件,离婚是行不通的。
无怪乎离婚在前工业化的欧洲少之又少,不管是在高加索这片“大粮仓”,还是生活在太平洋沿岸的不少农耕民族,均是如此。
工业革命改变了这种男女之间的经济关系,离婚率随之上升美国就是一个典型。 当工厂出现在农耕地区的粮仓之外时,男男女女开始离开农场,外出找工作。而除了钱这一可携带和分割的财产之外,他们又带回来什么呢?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多数女性依旧管着家。但到了二十世纪最初几十年里,美国中产阶级女性逐渐加入劳动力大军,且人数不断增加,这赋予了她们经济上的自主性。
不出意外,工业革命后在美国逐步提高的离婚率持续缓慢攀升。这是因为,比起一个为花园除草、给奶牛挤奶的女人,内心不快的丈夫更倾向于抛弃一个会赚钱的老婆。而这些职业女性比起那些连一顿晚饭都要靠丈夫提供的女人,往往更无法忍受婚姻的不如意。
今天,全美将近一半的婚姻最终会走向破亡。而许多观察家将女性在外工作——以及她们对自己钱财的控制力——列为离婚率上升的首要因素。
03 年轻人才离婚
一九四六至一九六四年间,全美大约有七千六百万新生儿降临人世。向婴儿潮致敬吧,这可是“二战”之后的一次“大规模生产行为”。如今,这些人已年逾五旬,或已步入花甲之年。由于他们对同龄人中的离婚情况时有耳闻,不禁引人猜想,离婚在人到中年时最为流行。
其实不然。美国年轻人的离婚率大大超过中年人或老年人。 时至今日,百分之十的美国女性在四十岁之前曾结婚三次或三次以上。另外,前会再婚。二十五岁之后离婚的人当中,有百分之四十四的女性和百分之五十五的男性在四十岁之前也会再婚。同样有意思的是,过了生育年龄,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还会选择离婚。
联合国《年鉴》公布了六十八个社会里人们离婚时的平均年龄。在这些地方,离婚也是年轻人的事。女人二十五岁至二十九岁是离婚高发期,与之相应,男人是三十岁至三十四岁。随着人们变老,离婚率也不断降低。
这看似很奇怪。人变老了,或者孩子离家工作读书去了,夫妻怎么反倒不会彼此厌倦、互相嫌弃了呢?可他们就是不变心。相反,男女在“奔三”到三十出头时离婚率奇高—— 这正是他们生育力旺盛之际和升任父母的高峰期。
04 离婚之痒不是七年
抱着想要探明离婚本质的愿望,我翻开了联合国《人口统计年鉴》,这些材料最早出现于一九四七年。当时,芬兰、俄罗斯、埃及、南非、文莱、委内瑞拉和美国等在文化上天差地别的国家的人口普查官员开始调查本国居民的离婚状况。
联合国统计局以基本每十年一次的频率收集了几十个社会的资料,最新一期出版该类年鉴是在二〇一二年。我想从这些资料里找到以下三个问题的答案:受访者婚后多少年离的婚?离婚时的年龄?离婚时有几个子女?
由此我发现了三种令人瞩目的规律。而且它们统统指向进化的力量。
令我最惊讶的是,通常离婚发生在婚姻早期,并且在婚后三到四年时达到峰值,这之后随着婚姻年限的增加,离婚率逐渐回落。 我曾把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八九年间每一年的离婚高峰数值(借鉴统计学的办法)制成一张大图表,制表的时候,有件事逐渐清晰起来: 原来并不存在什么“七年之痒”,取而代之的应该是 “三年或四年之痒”。 我继而对二〇〇三年至二〇一一年间联合国在八十多个国家采集的最新离婚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大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尽管社会剧烈变迁,但是这种“三年之痒”或“四年之痒” 的离婚高峰期在过去的六十年来并未出现重大变动。的确,就连莎士比亚也在婚后三到四年的时候抛弃了斯特拉福德的妻子,去伦敦追求事业了。
这种“三年之痒”或“四年之痒”的离婚高峰期必然存在例外。比如在埃及等国家,离婚通常发生在婚后几个月内,这同三年或是四年的节点可谓相去甚远。这种基本的离婚规律哪怕在最近的数据采集周期(二〇〇三年至二〇一一年)内也并未发生变化。
05 离婚蓝本
简言之,婚姻的变质呈现几种大致的规律。结婚三到四年的夫妻离婚率会达到峰值,而“奔三”和三十出头的夫妻离婚风险最高——这也是他们生育力最强的时期。不少离异人士都育有一到两名子女。离了婚的男女趁自己还年轻,会再续良缘,不过一般也要过个三四年。再婚后,他们形成稳定的同居关系,并且往往会再要孩子。实际上,如今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孩子的美国妈妈当中,与不同男人育有后代的人数比例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八。
所有文化习俗都会对人类的结合造成影响。女性的经济独立、都市生活、世俗化潮流和包办婚姻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不少人终将分离。许多夫妻在婚后三到四年离婚,也有人在生育力最旺盛的年纪离婚。许多人离婚时只有一个孩子。许多人会另觅新欢,再度陷入情网,生儿育女——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他们还具有生育力的时候。
那么,男女双方发生情变是不是有套路可循?也许吧。
我们可不是由 DNA操纵的提线木偶,通过进化而产生的巨大的大脑皮层会帮助我们权衡选择, 制定决策, 引导行为。然而,几年、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在按照自古已有的脚本演出自己的戏份—趾高气扬、搔首弄姿、卖弄风情、谈情说爱、大展风采、情投意合。之后便是共筑爱巢、比翼双飞。再之后有的人会拈花惹草,有的人则劳燕分飞。而离异后的多数人则怀揣希望,再寻新缘,陷入爱河,重新起航。人类这一物种具有永恒的乐观精神,在生育期内似乎很不安分,而随着年龄渐长,却又安定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答案藏在我们纷乱多变的过去,那个“身在野外, 高贵的野蛮人狂奔起来”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