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女性读者给我留言,倾诉自己情感和婚姻状态,其中不乏有发现丈夫出轨、嫖娼的,有发现丈夫是个GAY的,有婆媳关系恶劣得几乎要磨刀相向而丈夫无原则地站婆婆那边的……
单从她跟我描述的状态来看,我觉得她如同生活在地狱。
我们之间的对话一般是这样:
她:“羊羊,我想跟我老公离婚,因为他balbalabala,我实在是过不下去了。”
我:“那就离呗!”
她:“可是,目前我balabalabala,孩子balabalbala,我父母balabala,公婆balabala。”
我:“那就忍。”
她:“我过不下去了啊。”
我:“那就离。”
她:“可是如果离了,我balabalabala……”
这个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还能说什么了,因为也许对方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免费的情绪垃圾桶罢了。
她在跟我倾诉这些问题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答案的,潜意识里也希望我回答她“不要离”,然后给她安慰、听她倾诉、鼓励她继续在这样的泥潭中挣扎下去……
那么,我还能说什么?
跟她说“往前走吧,天无绝人之路,风雨过后有彩虹”?
这太虚了。
但如果要我跟她见面聊聊或者借她一笔钱,我又不大可能做到,因为每个人时间、精力都有限,我也有我的生活需要承担。
对于这类问题,坦白讲,我真的没法给任何具体的建议,因为每个人的能耐不一样,面对问题的勇气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一样。不仅仅是我,任何人都没法给你具体的答案,毕竟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同样的困境,有的人能很快站起来,有的人需要很久,这得看悟性,还有看你的内心有多独立、多强大,也得看你是不是有离婚的底气和资本。
如果你是一个有自我成长渴望的女性,如果你的心够软但脊梁够硬,那么,不管离与否,你的未来一定不会太糟糕。当然,如果你没有勇气去承受和改变,那就一直这样过下去吧。
话说回来,我还是挺理解她们的。
在中国,女人视“离婚”这件事为洪水猛兽的原因,除了主观上无法承受离开一个男人的结果外,还有很多客观上的原因。
首当其冲的客观因素便是:我们的社会对妇女、儿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建全。
欧美女人带着孩子离了婚,如果前夫有钱,在经济上不但孩子不用愁,离婚女人也不用愁。如果前夫一文不名,政府会给你提供便宜的房子住,还会提供小孩助养费到孩子成年为止。
可是,在中国呢?一个女人如果离了婚,父母支持且这离异女性经济条件不错还好,如果她的经济条件差、娘家也穷甚至反对她离婚,那离不离婚对她而言都是炼狱。
就算勉强带着孩子住回娘家,可能也得不到好脸色,有可能还没过多久就被逼着去相亲。
相亲吧?国内舆论普遍看不起离异女人,不管她们怎么优秀,人们潜意识里总认为她们是“二手车”。不公平的是,不管离异男人怎么渣,人们都会认为他们是越转手越能涨价的“二手房”。
社会对离异女人还算宽容,对待离异母亲就显得苛刻很多,对她们的感情生活,则几乎苛刻到近乎洁癖,因为传统文化都在赞美无私奉献型的母亲,似乎离异后的母亲要守着活寡才配得起尊重。
很多经济条件不好的女性,离婚之后的处境就跟《倾城之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一样,婆家不要她,娘家处处排挤她。只不过,白流苏是家门败落的大家闺秀,而且她遇到了范柳原,一场战争成全了她的赌局,而现实中的女性,却未必这么幸运了。
说到底,女性怕离婚,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其次是男权社会让很多女性得了“软骨病”。
至于说是“为了孩子不离婚”,这听起来就有点令人无语了。
孩子问题,很多时候真的只是个借口,因为这借口会让TA们自己觉得做这样的决定是高尚、伟大,正确的,充满了“合理性”。
而真实的原因,可能连当事人自己都不愿意承认。
社会舆论总是夸大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危害,殊不知父母身处“僵尸婚姻”对孩子的伤害更大,而离婚,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
其实,真正有点阅历、有点悟性的人应当明白:不仅仅是单亲家庭,无论哪个家庭,都有它不易道出的难处,“众生皆苦”、“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并非是一句虚言。家庭是单亲还是双亲根本不重要,因为那不是我们能掌控的。智者不应埋怨命运,而是凡事努力,把自己相对最能把握的部分尽力做好。
国内的舆论也普遍看不起离婚女人,人们一提起离婚女人就觉得她们好像低人一等,我倒觉得:身处不幸婚姻但敢于提出离婚的女人哪里低人一等了?她们当中有很多人是足够有底气、有实力,才敢迈出这一步的啊。
我在这里不是在鼓吹“只要婚姻出了问题,就应该以离婚解决”。生活的主动权永远在你手里,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最适合自己的。只有你才是自己生活的专家,只有你才知道你可以为了婚姻牺牲、妥协与付出什么。
在离婚与否的问题上,你做的任何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
只是,拥有婚姻之外的财产权、兴趣爱好和交际圈,确实很重要。
一直以来,我都主张:只有不害怕失去,你才能更好的珍惜。
这种“不怕失去”,说的不是不愿珍惜所以“作威作福”,而是“底气”:因为我不怕失去你,所以我可以跟你平等相处。
就像并肩站立在一起的两棵树一样,因为地位、高度一样,所以我有资格跟你谈判,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你制定的游戏规则。
你得先谋生,再谋爱。有了面包,有了一技之长,有了安身立命的本事,你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对那个人说:面包我自己有,你给我爱情就好。
如果那个人不愿意再给你爱情了,你也可以潇洒地转身。没了他,你至多痛苦一顿,不至于要饿死。离婚后,你还有更多的自由与空间修炼更好的自己,也有机会发现一个更加宽广的天地。
中国人总爱说西方人很不严肃,在结婚之前就与对方发生亲密关系,西方人则说中国人不严肃,关系还不足够亲密就敢结婚。
尽管不能绝对,但就我身边的案例来说,我感觉西方人对待婚姻的确比我们更加严肃和慎重一些。
我们总嘲笑发达国家的离婚率高于我国,但是,如果咱把那些夫妻之间早已经没了感情但因为现实问题而凑合在一起的婚姻也算成是“离婚”,那我们的离婚率绝对是可以赶超欧美的。
一个悲哀的事实是:就连比离婚率这个指标,我们比的也都是表面上的完整,而不是婚姻质量、幸福感。
我曾经看过一个真实的新闻:一个美国女人和丈夫离婚是因为他妨碍她阅读侦探小说,并在每本书的30页写上杀手的名字。
第一次看到这新闻的时候,我哈哈大笑,心想怎么会有这么“淘气”和“手贱”的丈夫,但随即,我想到:为这种事情闹离婚,在我们国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这个国度的人们害怕离婚,却又不尊重婚姻,于是,一边迷茫,一边恐慌。
当然,社会一直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开放了不少,但是在婚姻破裂上,中国人的抗压能力依然提升不大。
很多人认为,跟另外一个人的人生绑定在一起,自己的人生才没有缺憾;也有很多人害怕离婚,认为离婚意味着人生失败、自己整个人都很失败。其实,在一个真正独立的人那里,离婚不过就像跳水,跳之前害怕,跳下来以后也就那么回事。待得学会游泳,你会觉得眼前这种生活简直不要太爽(虽然架不住别人替你觉得悲惨)。
现实中,能够平静离婚的夫妻似乎也不是很多,常常是双方厮杀成一团,散落一地狗血和鸡毛。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在对待离婚的态度上,甚至比民国时期的人们更不平和、不宽容。
再看西方,很多离婚夫妻再次见面时还能礼貌的互相问好……真是让人怀疑我们和他们是不是出于一个时代。看来,一个社会越进步、开放、民主,给予离婚的宽容就越多。
最后,我想说:人这一生,会面临许许多多的困境,有人患癌,有人破产,有人抑郁,有人入狱,有人丢了孩子,有人生不如死……
婚姻不幸实在是最小的一种了。
如何穿越过这些困境,几乎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成长真的不是光靠拜师、磕头、诵经或者四处找过来人求助等行为就可以有所成的,最重要的还是看你在困境当中的表现。
每一次,我们都需要问问自己:当生命把我们不想要的结果呈现在我们面前抑或是夺去我们不想失去的珍宝时,我们能否还有凤凰涅磐的勇气?
我们需要战胜的不是问题,而是对问题的排斥和抗拒。像我这样怯懦的人,都可以实现蜕变和成长,你其实也可以的。
作者:晏凌羊